社会实践

“丝路东端的外来文明”调查行记

时间:2021年08月03日

浏览:


2021725日至30日,历史系2019级拔尖班和2020级强基班共32位同学在历史系领导的支持下,在靳小龙、吴海兰、林昌丈、王炳文和赖国栋五位教师的组织下前往西安、银川,开展为期六天的西北调查。本次调查的主题为“丝路东端的外来文明”。

725日晚,师生们陆续抵达西安,为本次集体调查作准备。次日早上,考察团乘坐高铁前往银川,受到了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的热情款待。宁夏是福建的对口协作帮扶对象,宁夏大学也是厦门大学的对口合作扶持院校,两校共同建设民族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谱写着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当天下午,“丝绸之路与中古史研究工作坊”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会议室召开。会议由西夏学研究院张笑峰老师主持。会上,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建录首先发言。杜院长对厦大历史系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杜院长深情回顾了两校共同合作的历史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介绍了宁夏大学西夏研究院当前及今后工作的规划目标。接着,西夏学研究院、人文学院的四位老师和厦大历史系五位随队老师分别作专题发言。之后,老师们还就自己关注的一些学术问题、研究感想和可能的合作方向作了深入交流。

F7CB

“丝绸之路与中古史研究工作坊”现场

373C4


27日上午,考察团参观了西夏博物馆和西夏王陵。西夏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荟萃西夏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品,比较系统地反映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分“西夏历史文化展”和“西夏研究成果展”两个基本陈列,展出了西夏历史文物 700 余件,西夏学术研究成果 500 余册(份)。开篇的大型组雕《西夏遗珍》呈现了黑水城、凉州碑、西夏木活字印刷、黄河、贺兰山等西夏文化的代表形象。整个展览精选了西夏官印、钱币、瓷器、佛像等文物,辅以图像、模型等辅助展品。博物馆所展示的文物涵盖了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它们或充蕴着中原特色,或独具异域风情。

考察团在西夏博物馆前

西夏博物馆管理人员在介绍大型组雕《西夏遗珍》

参观博物馆之后,师生一行实地探访西夏王陵。西夏王陵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是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有“东方金字塔”之美称。据了解,西夏王陵计有裕、嘉、泰、安、献、显、寿、庄、康九陵,周围布列陪葬墓。考察团参观了被推测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陵墓的三号陵。三号陵坐北朝南,位于陵区中部偏南处。该陵呈左右对称的格局,原本有着城墙、碑亭等结构,形成类似于现实宫殿的形态。

靳小龙老师(左二)、林昌丈老师(右二)在向同学们介绍西夏历史

由于风化和盗墓等各种因素,陵地建筑被破坏得相当严重。大家所能见到的,主要是三号陵的陵台,一个约20米的塔状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陵地的四周是戈壁,与远处贺兰山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卷。这次简短的梦回西夏之旅,让同学们对这段神秘历史有了更深刻而直观的认识。

三号陵陵台

当天下午,师生们还参观了贺兰山岩画。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岩画虽然构图简单、线条粗犷,但又形象灵动。其中有人面像,有动物像,还有一些“符号”,或是反映了狩猎的场景,或是再现了仪式的现场。岩画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极为广泛,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图腾信仰,引发人们无限的畅想。其中最著名的是“太阳神”岩画,它将人面像和抽象的太阳光芒相结合,描绘了远古人的信仰崇拜。除了精彩的岩画,瑰丽的大山奇石、飞湍的泉流瀑布、斑驳的明代水关,都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不时现身的岩羊,如精灵般在岩间穿梭,引得大家惊叹。

4B602

“太阳神”岩画


明朝遗迹(万历三十七年修的水关)

28日上午,考察团参观了宁夏博物馆。博物馆分为通史展览和专题展览。通史展览分为“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六个篇章。博物馆展出文物共计1083件,其中一级文物114件,以丰富的文物、无声的语言,讲述了宁夏数万年来各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文化。考察团见到了宁夏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石刻胡旋舞墓门,其中前两者与西夏王陵有着很深的渊源。随队教师介绍了汉画像的叙事结构、榆林窟壁画的制作,萧关道的历史、丝绸之路的贸易等。“石刻史书”“红旗漫卷”等专题展览,或与贺兰山岩画相照应,以大量实物、拓片、照片等传递了岩画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或坚持红色底蕴,展出革命前辈在宁夏留下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

师生一行在宁夏博物馆前


宁夏博物馆中的展品


1977年西夏陵区出土的鎏金铜牛(规格:120cm*38cm*45cm)

28日下午,师生一行前往承天寺和黄河外滩参观。承天寺建于西夏天祐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是西夏著名的皇家寺院。寺内的承天寺塔“是宁夏古塔中唯一一座有文献记载修建年代的古塔” 。寺塔为11层楼阁式砖塔,八角形,通高64.5米,呈东西向布局。塔上檐角镶有石榴状的铁柄,挂有铁铃。清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宁夏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毁。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在残塔基础上重新建造。今存的承天寺塔虽非原建筑,但仍保持了西夏原塔的基本形制和造型风格。寺内建筑庄重古朴,浸染着历史的气息。

承天寺塔

结束承天寺的参观后,师生一行经过兵沟汉墓群,前往黄河外滩,见到了与固有印象不太一样的母亲河。著名的兵沟汉墓群就在高地上静静伫立;墓葬封土堆为圆锥形,大小不等。兵沟,系蒙恬率军驻屯、抗击匈奴的要塞。眼前的黄河较想象中更为清澈一些,波光粼粼,恍若江南风光。在这条孕育了包括宁夏在内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伟大母亲河边,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河道漫步,体会到了宁夏“塞上江南”的那一面,以及“天下黄河富宁夏”的那种真实。

静谧的黄河

29日上午,师生一行返回西安,前往碑林博物馆参观。碑林在古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集中了11000余件文物。其中处于中央的,便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四年作序、注释并亲笔书写的《石台孝经》。在丛立如林的碑石、墓志之中,同学们没有走马观花,而是按照随队教师的叮嘱,选取了自己感兴趣的碑刻加以仔细的辨认和抄写,以作史学基本功的相关训练。

同学们在抄碑


考察团在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前

730日,考察团圆满完成了所有的行程,踏上了返校的旅途。通过这次西北游学,同学们加深了对丝路东段文明的认识,做到了知行合一,将自己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实践中所汲取的新知相结合,同时还收获了友谊。接下来,同学们将继续结合考察日志,写出小组专题考察报告和个人旅行散记,在下学期开学后汇报。


撰文 | 李睿 执笔;潘旖旎 修订

图片 | 江韵琳 李睿 邓蕾 姜世跃

审核 | 五位随队教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