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科点在"十五"期间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发挥学科发展优势,继续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力争达到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如能纳入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进行建设,本学科点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多渠道筹集经费,大幅度改善办学条件和研究手段,加强文献资料和信息库建设,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研究人员,大力培养本学科的后继人才,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提高综合研究水平与国际化水平。在梯队建设方面,预期五年内将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中青年学者15人,培养博士生导师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实现教学、科研队伍的更新换代与优化组合;在人才培养方面,预期五年内将招收和培养硕士生80名、博士生50名、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台研究生30名;在科学研究方面,预期五年内可取得"中国历代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中外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比较研究"、"东亚及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史"、"华侨与侨乡的历史联系"、"南海疆域沿革史"、"周边国家民族关系史"、"台湾通史"、"闽台地区移民开发史"、"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闽台地方行政的历史沿革"等重大学术成果,出版系列学术专著30部以上;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预期五年内可主办国际性及全国性学术会议10次以上,每年出国访问、进修、讲学及从事合作研究达10人次以上。与此同时,现有的专业资料信息库将更为完善,教学与科研条件将大为改观。总之,在教育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预期本学科点在"十五"期间将建设成为国内最具综合实力的专门史研究中心、资料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学术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教学、科研力量,改善各学术梯队的学历结构与年龄结构,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确保更新换代的顺利进行。其具体措施包括: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适度扩大教学、科研编制,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大中青年学者培养力度,鼓励在职进修、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学术合作,促进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改革岗位设置与业绩考核制度,强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推动各学术梯队的优化组合。
资料与信息库建设:进一步充实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资料,扩大学术信息的收集范围,改善文献资料与信息资源的管理手段,力求建成国内最完善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中心。其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各学科领域的图书资料购置费,扩大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的订购范围;在原有文科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本学科点专业信息局域网,及时反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信息;提高资料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吸收有关专家参与资料信息的采编与管理,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共享度。
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各学科领域的科研骨干力量,对已经选定和立项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集体攻关,确保如期完成并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现实需要,组织申报并实施新的重大科研项目。其具体措施包括:优先安排重点科研项目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与出版资助;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组织精干的科研攻关小组,鼓励对外合作研究与联合攻关;密切关注国际学术动态,增强前沿意识与创新意识,定期调整学科发展规划。
办好学术期刊: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南洋研究译丛》、《台湾研究集刊》等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品位,努力扩大发行范围,提高学术知名度与影响力。其具体措施包括:适当增加办刊经费,提高印刷质量与稿费标准,加大组稿力度与刊物容量;全面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增设校外、国外编委,加强与国内外作者、读者的学术联系,提高刊物的学术信誉;开辟多种发行途经,改善刊物交流制度,尽可能扩大发行量与发行范围。
改善教学与科研条件:进一步更新教学与科研设备,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学、科研手段,努力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缩小与国外同类学科的差距。其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经费投入,添置先进的计算机、刻录机、复印机、投影仪、扫描仪、服务器等教学与科研设备;为全体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个人电脑终端,组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培训,努力推进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资源开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培养高素质的本学科后继人才。
扩大对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联系,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性、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努力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提高国际学术知名度与影响力。其具体措施包括:多渠道筹集经费,定期组织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讲习班、进修班等;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合作及进修、讲学等;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同行来校讲学、从事合作研究等;组织编译国外同行的高水平学术论著,鼓励在国外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扩大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台研究生的招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