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丛德新《新疆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新收获——以博尔塔拉河流域为中心》

时间:2020年01月08日

浏览:

2020年1月3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丛德新研究员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会议室为考古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带来题为《新疆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新收获——以博尔塔拉河流域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付琳老师主持。

本场讲座丛德新研究员以阿敦乔鲁遗址为重点,兼谈周边其他相关遗址,向大家全面地介绍了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的新收获与重要意义。首先,丛德新研究员介绍了这一考古项目开展的契机和学术目标,即探索新疆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确定以阿敦乔鲁为代表的石质建筑与地貌特征的空间关系,探索其建造方法与使用过程、结合多学科合作研究探索博尔塔拉河流域聚落模式及相互关系,并对阿敦乔鲁遗址的生业模式进行探索。

之后,丛德新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阿敦乔鲁遗址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位于新疆西北段,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温泉县境内。遗址地处博尔塔拉河中游、距温泉县城西约41公里的阿拉套山南麓浅山地带,遗址周围有成片的花岗岩石块并延续至南部的博尔塔拉河北岸。

丛德新研究员进一步介绍阿敦乔鲁遗址的田野工作理念及相关考古发现。基于遗址特点,阿敦乔鲁项目要求考古工作者着重把握区域(流域)的概念,注重遗迹特点,此外还需要多学科理念、多技术手段的参与。2016年举办的以“跨越欧亚——从天山到阿尔泰山青铜时代”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为阿敦乔鲁遗址后续的工作提供了众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上述田野工作理念的指导下,阿敦乔鲁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丛德新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居址、墓葬、巨石遗迹、岩画等几类遗迹类型。居址由石构建筑遗迹构成,每座建筑遗迹均为双石圈结构,其规模和结构都引起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和思考。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葬式、以及不同排列方式的墓葬,丛德新研究员也一一举例向大家进行了详细说明。在介绍完巨石遗迹和岩画后,他又向大家展示了在发掘工作中运用多学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进展。这些介绍让大家对阿敦乔鲁遗址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最后,丛德新研究员对阿敦乔鲁遗址以及西天山地区的考古收获进行小结,他指出阿敦乔鲁遗址的发掘基本达到了此项目设定的学术目标;并且对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游牧起源和早期形态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进一步认识博尔塔拉河流域遗址(聚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此外,对欧亚草原东部考古学文化的互动模式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讲座结束后,丛德新研究员详细解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本场讲座圆满落幕。

撰稿:关欣玉

摄影:张晓坤

审核:付 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