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李颖:图像与秩序:吴哥艺术中的神王理念及其表达

时间:2020年12月28日

浏览:

2020年12月22日晚,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助理教授李颖老师受厦门大学历史系之邀,通过腾讯会议作了题为《图像与秩序:吴哥艺术中的神王理念及其表达》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陈博翼老师主持,本场讲座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办“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从印度洋、海岛东南亚到列岛”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六场。

李颖,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博士,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南亚东南亚宗教美术与历史文化。代表成果有专著《“翻搅乳海”:吴哥寺中的神与王》、论文《吴哥寺造型艺术中的“宝剑”符号略考》等,成果曾荣获第五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柬埔寨佛教图像整理与研究”。


李颖老师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图像与秩序:吴哥艺术中的神王理念及其表达”,是以其专著《翻搅乳海:吴哥寺中的神与王》中提出的主要观点为基础而展开,强调吴哥艺术作为神王文化的承载体及宣传工具的功能性,旨在从宇宙论国家的秩序观出发,结合吴哥时代的历史文化情境,对吴哥“神王”理念的基本内容——“君权神授”和“神王一体”进行讲解。同时,也以具体的寺庙建筑和雕塑为范例,介绍吴哥艺术如何通过“模拟宇宙”、“神王类比”等方式传达神王理念,实现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

讲座伊始,李老师首先以“女王宫”引入,介绍了吴哥古迹作为柬埔寨最富盛名的文化遗产之一,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丰富的文化讯息,亦是今人了解吴哥文化、解读吴哥历史的重要渠道与依据。作为神、王、宇宙、社会四个维度的交点,吴哥艺术能够为神圣王权文化研究提供一个绝佳的窗口,对于柬埔寨古代史研究及相邻地区的文化研究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而从上世纪起,学者们针对吴哥艺术的风格、主题及其历史文化寓意开展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为该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老师具有柬埔寨语和梵语巴利语的专业背景,在图像学等相关学科方面亦有所训练。她所从事的吴哥图像学研究,正是以吴哥时代的造型艺术(建筑、雕塑)为切入点,从宇宙论、国家的秩序历史观出发,在综合参照多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吴哥时代的神王理念开展深入探讨。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李老师通过四个关键词,逐一介绍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个关键词是“图像”,李老师对图像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和艺术史学家对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指出在吴哥艺术研究的运用中,以图像作为观念的载体,关注其述说工具、实物史料的功能性,由此引入第二个关键词“秩序”。吴哥寺庙中具备了宇宙与王国的秩序和神与人的关系,两种秩序和两种存在正是通过“神王”以联结。接下来谈到第三个关键词“吴哥艺术”,李老师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解析“吴哥”一词,并且介绍了本讲座涉及的两种“吴哥艺术”,即须弥山式结构的寺庙和部分雕塑。第四个关键词“神王理念”,通过吴哥的建筑,可以管窥柬埔寨的神王理念具备自身特色,即宗教元素的杂糅性,以及君主登基方式的道德争议性。李老师指出,吴哥神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君权神授”和“神王一体”。以“那罗延”图像为例(如图1),那罗延以创世主的形象出现在宇宙之海,从肚脐处诞生的莲花上端坐着神王梵天,莲花茎就具备“君权神授”具象化的意味。通过上述对图像的描述与解析,李老师充分展现了其图像分析的专业能力。

791A1

(图1:那罗延主题的创世图)

讲座的第二个部分是吴哥艺术对神王理念的表达,李老师展示了吴哥艺术中的具体实例,生动形象地对吴哥的艺术家所通过的两种手段进行详细介绍。首先李老师将第一类总结为“模拟”。吴哥艺术对自然事物的模仿和再现,是运用特定的图形符号来进行模拟宇宙的结构、再现宇宙的时空秩序,从而为君权神授、神王一体打造合适的舞台。

第一种模拟即是在寺庙建筑的四方形平面上的模拟。在印度雅利安文化中,四方形代表的是天界的形状。根据古印度文献《广集》,四方形在空间意义上最为广阔,在时间上,先于一切造物出现,是最富于创造力也最富于神圣性的符号。而且根据古印度建筑论的说法,四方形本身也是一种特权象征。

在确定了基本边界之后,接下来模拟的是须弥山式布局。须弥山是宇宙中轴,也是连接天与地、神与人的纽带,同时须弥山自身也具备神圣性,神王的职能正是与之相仿。李老师展示了几张须弥山式布局的庙山建筑实例对这个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须弥山式布局在建筑结构之中,表现为高台型结构并在最上方矗立一座主要的大塔,典型例子有巴空寺(如图2)、巴肯寺(如图3 左)和变身寺(如图3 右)等。

4EB89

(图2:须弥山式布局的第一种样式:巴空寺)

A19F

7857

(图3:须弥山式布局的第二种样式:巴肯寺与变身寺)

具体细节方面的模拟,一部分会以抽象的数字形式体现,表现在设计建筑具体的尺寸中以及相应的建筑部件的数量时,会有意识地选择具有象征宇宙、神灵意义的特殊数字。另一部分会以具象化的方式,例如下图展示的天女就是传说聚集在因陀罗天宫里生活的美丽天女阿普萨拉(如图4)。以这样直观的具象化方式使观者认同此地正是神的居所,同时也符合了自身的神话背景。

62AF7

(图4:传说生活在因陀罗天宫的阿普萨拉天女)

为了使庙山这样的神圣空间与神相联结,因此引入了第二类的方法——“嵌入”,即实现“神降”的方式来完成空间的神圣化,表现为用建筑部位标记“神圣时刻”,例如黎明、分日、至日等时刻的太阳,从而体现出神王理念。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相应地考虑建筑朝向的设置。最常见的朝向是东方,但也有唯一的特例,即吴哥寺朝西,在春分日出时刻能见到庙山顶着太阳的场景。

再者是国王的自我嵌入,分为两种,其一“自体嵌入”,神像的相貌据说是国王的相貌以及国王去世后的归宿即墓庙合一,其二“经历嵌入”,是以神话为外壳,将国王的登基经历与神话相类比,属于一种隐性嵌入,最典型的是“翻搅乳海”浮雕(如图5)。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登基经历与神话《翻搅乳海》的因陀罗取得宇宙统治权有可类比之处,代表着领袖遵从神意合法地接受了权力,彰显新秩序在宇宙中的全面胜利、一个新纪元的开启。除此之外,也有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显性嵌入”,主要通过刻画真实事件来实现。

64104

(图5:吴哥寺内浮雕壁“翻搅乳海”)

最后李老师悉心地回答了师友们提出的关于神像身份的认定、神王理念、寺庙朝向、王权传递方式以及曾经的吴哥艺术延续至今的具体体现等问题,深化了听众对吴哥艺术研究的进一步认识。本场讲座经由b站转播,连同腾讯会议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度,体现出吴哥艺术受众较广泛的魅力之处。最后,李老师为希望进一步了解吴哥艺术的听众推荐了她的专著《“翻搅乳海”:吴哥寺中的神与王》,作为讲座内容的延展和深化。

DECF1

(图6:李颖《“翻搅乳海”:吴哥寺中的神与王》)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魏润凡 撰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