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开始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在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希望透过社会变革拯救国家。身在海外的华商与华侨华人知识精英所提的救国方案之一,是从教育入手以拯救积贫积弱的祖国。有鉴于此,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海外华侨华人以浓厚的民族情怀,为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理念不懈努力奋斗。他们卓越的贡献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留下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为了重构华侨华人参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图像,促进海内外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33005357cc拉斯维加斯主页地址、厦门大学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华侨博物院将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华侨华人与中国教育现代化”为题,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等方面展开讨论。
论坛征稿活动于2023年7月31日截止,经评审专家的认真审读与评选,共有31篇论文入选本次研讨会。十分感谢学界同仁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与参与。(会议正式邀请函将于9月初发出,提交参会论文全文的截止时间为10月15日)
“华侨华人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名单 (以第一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
序号 | 作者 | 单位 | 论文题目 |
1 | 蔡青梅 | 华侨博物院 | 陈嘉庚的社会教育实践与思想——以华侨博物院为例 |
2 | 蔡婉霞 | 厦门大学 | 近代侨乡女子教育:以厦门的侨办女子教育为中心 |
3 | 陈 岭 | 江汉大学 | 《“侨难”与“国难”下的华侨教育观念塑造与体制建构——以暨南大学为个案(1935-1937)》 |
4 | 陈阳亮 | 南京大学 | 潮侨与现代潮汕教育的发展——以《潮州乡讯》为研究中心 |
5 | 陈志雄 | 福建省委党校 | 陈嘉庚的教育事业与家教家风 |
6 | 陈 子 |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广州图书馆合署办公) | 民国时期广府华侨教育文献研究 |
7 | 董立功 | 集美大学 | 陈嘉庚的职业教育理念及其实践——以集美学村为考察对象 |
8 | 高龙彬 | 黑龙江大学 | 以图证史:伍连德与中国现代医学院的创立研究 |
9 | 景燕春 朱健刚 | 宁夏大学 南开大学 | 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华人在侨乡的非连续性教育实践——以顺德青云儿童教养院(1941-1945)为例 |
10 | 骆 曦 | 泉州华侨历史 博物馆 | 陈嘉庚与泉州教育事业 |
11 | 李 永 | 中南民族大学 | “保守”亦或“先进”——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以儒为本办学活动研究(1921-1937年) |
12 | 李欣欣 | 上海中国留学生 博物馆 |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留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贡献 |
13 | 林齐模 | 北京大学校史馆 | 清末民初的华侨教育——以北京大学为中心 |
14 | 林兆和 | 福建师范大学 | 陈嘉庚、集美学村与互文性视角——《集美学校八十年校史》中的陈嘉庚精神解读 |
15 | 宋丽丽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 陈嘉庚“为社会好”职教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
16 | 唐 宁 郭常斐 |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 陈嘉庚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传承与发展 |
17 | 田 朔 | 宁夏大学 | 移民慈善与侨乡教育现代化——基于和顺侨乡的人类学考察 |
18 | 王 锋 | 赣南师范大学 | 伍连德的中医观 |
19 | 王 征 | 济南社会科学院 | 论陈嘉庚的职教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今民办教育的启示 |
20 | 武文霞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 改革开放以来粤籍华侨华人对广东教育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
21 | 夏玉清 | 云南师范大学 | 抗战时期边疆华侨学校的运作及其影响——以“昆明育侨中学”为中心的考察 |
22 | 谢小建 | 福建省侨联 | 华侨华人在侨乡的捐资兴学——以福建永定县为例 |
23 | 严春宝 | 曲阜师范大学 | 从辜鸿铭到林文庆——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回归之路 |
24 | 颜海波 | 暨南大学 | 论《中暹友好条约》缔约后中方政府对泰国华侨教育政策的推动 |
25 | 杨程玲 沈润森 | 汕头大学 |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在侨乡捐资兴学综述——以潮汕地区为例 |
26 | 杨雄东 | 广西师范大学 | 民初旅暹华侨教育与国内教育形态 |
27 | 张建奇 | 中山大学档案馆 | 华侨华人与岭南农科大学的创办及发展(1921-1927) |
28 | 张赛群 | 华侨大学 | 华侨华人与福建幼儿教育的发展 |
29 | 张 钊 |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潮汕侨批中所见民国时期暹罗华侨对子女教育的关切 |
30 | ZHONG BAOLIN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伍连德先生与中国现代医学院的创办 |
31 | 周佳斌 | 华东师范大学 | 梁披云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