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管理学院 |
会计学教学模式创新与教材体系改革:AI技术冲击、中国文化嵌入与伦理关注 |
杜兴强、李建发、刘峰、张国清、郭晓梅、蔡宁、林涛、曾泉 |
特等奖 |
2 |
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
经济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洪永淼、牛霖琳、林细细、黄娟娟、孟磊、邓晶晶、张宇、蒋冠宏 |
特等奖 |
3 |
数学科学学院 |
面向基础研究国家战略,构建本硕博贯通的高层次数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谭忠、金贤安、 张剑文、刘轼波、伍火熊、钱建国、刘继春、王焰金 |
特等奖 |
4 |
人文学院 |
民间历史文献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
郑振满、张侃、饶伟新、黄向春、郑莉 |
特等奖 |
5 |
生命科学学院 |
以实践为核心的生命科学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
韩家淮、李勤喜、左正宏、徐虹、侯学良、邬小兵、石艳、程喆 |
特等奖 |
6 |
新闻传播学院 |
“影视语言与技术”课程组“以课为媒”教学创新 |
邹振东、孙慧英、洪强、迟月利、吴琳琳、李世雄、黄勇 |
特等奖 |
7 |
公共事务学院 |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朱仁显、李艳霞、罗思东、夏路、蒋慧琼、蔡妮妮、陈素蜜 |
特等奖 |
8 |
法学院 |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宋方青、郭春镇、徐崇利、郑晓剑、朱晓勤、何丽新、王云清、姜孝贤 |
特等奖 |
9 |
公共卫生学院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郑铁生、夏宁邵、刘刚、葛胜祥、安然、林忠宁、李志勇、王厚照 |
特等奖 |
10 |
体育教学部 |
以生为本,课内课外一体化,让校园体育“活”起来 |
陈志伟、林顺英、吴飞腾、翁兴和、罗文霞 |
特等奖 |
11 |
化学化工学院 |
培养化学拔尖人才的“强化实验”课程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
任艳平、郑啸、王翊如、杨利民、林敏、夏文生、吕银云 |
特等奖 |
12 |
学生工作处、信息学院 |
“互联网+”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
夏侯建兵、符晓珠、刘群鑫 |
特等奖 |
13 |
外文学院 |
学术英语交流能力进阶系列慕课建设与应用 |
江桂英、李素英、杨琨、刘岩、张坤坤、丁燕蓉、陈冬兵、黄妍艳 |
特等奖 |
14 |
航空航天学院 |
航空工程创新型人才“学-赛-研-创”链式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殷春平、董一巍、尤延铖、刘汝兵、刘志荣、孙洪飞 |
特等奖 |
15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构建面向新一代通信技术的电磁课程集群 |
李伟文、施芝元、李琳、游佰强、李森森、董小鹏 |
特等奖 |
16 |
材料学院 |
“需求引领、产教融合”:服务型平台建设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 |
许一婷、袁丛辉、白华、曾碧榕、陈国荣、罗伟昂、何凯斌、戴李宗 |
特等奖 |
17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面向科创-科研-科普的海洋仿生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 |
张宇、杨武夷、朱红梅、潘伟、陈东升、徐晓辉、曾隆隆 |
一等奖 |
18 |
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教务处 |
“一体四翼”高校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 |
谢火木、计国君、陈移安、刘李春、钟杰、杨建波、翁挺、杨炎 |
一等奖 |
19 |
艺术学院 |
厦门大学漆画专业学科建设实践 |
陈金华、张玉惠 |
一等奖 |
20 |
信息学院 |
立德树人创新驱动,培养人工智能一流人才 |
王菡子、王程、曲延云、严严、陈中贵、王连生、卢杨 |
一等奖 |
21 |
药学院 |
自主创新教育理念与思维训练培养创新型药学拔尖人才 |
吴振、张晓坤、丘鹰昆、朱铉、李福男、吴云龙、王秀敏、刘文 |
一等奖 |
22 |
社会与人类学院 |
学以致用,注重实效:定量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
胡荣、陈福平、常青松 |
一等奖 |
23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综合性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王东东、高婧、张建国、陈东霞、李少泉 古泉、王晓虹、林婕 |
一等奖 |
24 |
社会与人类学院 |
“以实务为本,以能力为导向”: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童敏、魏爱棠、杨凌燕、郑思明、张洋勇、戴小力 |
一等奖 |
25 |
外文学院 |
翻译专业硕士课程思政模式探索与体系建设 |
辛志英、陈菁、沈丽秀、杨信彰、杨士焯、马英萍、顾鸿飞、肖晓燕 |
一等奖 |
26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徐迪、吴世农、吴超鹏、彭丽芳、薛祖云、林壁属、叶军、熊英子 |
一等奖 |
27 |
通识教育中心 |
大学美育的共享模式 |
李晓红、王晓红、张艾弓、陈文捷、杨绿荫、杨惠玲、许昳婷、吴艺 |
一等奖 |
28 |
公共事务学院 |
理论涵养与实践赋能:双轮驱动的公共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
黄新华、陈振明、吕志奎、李德国、林艾、邹晓兰 |
一等奖 |
29 |
新闻传播学院 |
华夏传播学的理论建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谢清果、史冬冬、吴胜涛、叶虎、李展、李德霞 |
一等奖 |
30 |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 |
四个结合,从硬课到金课,破解高计教学难题 |
许杏柏、韩晓祎、陈力、王学新、Choi Jin-young、钟锃光 迟语寒、鲍未平 |
一等奖 |
31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依托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吴顺情、陈婷、苏国珍、赵鸿、王矫、姚真瑜、陈真 |
一等奖 |
32 |
环境与生态学院 |
以生为本推进生态毒理学课程内涵式发展 |
陈荣、谭巧国、洪海征、王明华 |
一等奖 |
33 |
生命科学学院 |
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实践 |
章军、王亚梅、杨玉荣、程通、顾颖、黄秋英、王勤 |
一等奖 |
34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化和个性化改革与实践 |
庄平辉、杜妮、钟春平、陈桂芝、张文、宋翀、陈黄鑫、余铌娜 |
一等奖 |
35 |
医学院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建设与实践 |
陈少东、赖鹏华、张绍良、王玉杰、王彦晖 |
一等奖 |
36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王绍森、李立新、饶金通、张燕来、石峰、林育欣、孙明宇、邱鲤鲤 |
一等奖 |
37 |
管理学院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项目 |
唐炎钊、木志荣、白云涛、刘雪锋、陈福添、赖国伟、揭上锋、陈闯 |
二等奖 |
38 |
新闻传播学院 |
广告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四轮驱动”构建新时代育人生态 |
陈素白、苏文、周雨、陈经超、罗萍、王晶、黄合水、陈培爱 |
二等奖 |
39 |
人文学院 |
中国东南地区田野考古教学与实践 |
张闻捷、付琳、王新天、刘淼、葛威 |
二等奖 |
40 |
社会与人类学院 |
新文科建设下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生创新教学与实践研究 |
张亚辉、冯莎、张志培、高信杰 |
二等奖 |
41 |
艺术学院 |
理性思维与艺术表达——音乐思想、创作与表演的多维观照教学体系 |
陈舒华、周显宝、刘涛 |
二等奖 |
42 |
体育教学部 |
体育素养视域下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探索——以高尔夫公体课为例 |
傅亮、林致诚、刘文涛 |
二等奖 |
43 |
能源学院 |
基于三创训练一体化的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曾宪海、林鹿、孙勇、唐兴 |
二等奖 |
44 |
医学院 |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
郑红花、黄小花、张弦、宋刚、李东辉、占艳艳 |
二等奖 |
45 |
化学化工学院 |
赋予责任心地做好实验室的细化建设与管理 |
翁玉华、潘蕊、阮永红、张来英、李华敏、张春艳、郑锦丽、方雪明 |
二等奖 |
46 |
海洋与地球学院 |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海洋鱼类学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
陈明茹、李育芳、郭立梅、章臻、肖佳媚、刘丽华 |
二等奖 |
47 |
公共卫生学院 |
善用“互联网+智能手机+虚拟仿真”于本科教学的探究 |
江宜珍、赵苒、范春、赵本华、陈田木、苏艳华、蔡心澜、李红卫 |
二等奖 |
48 |
航空航天学院 |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 |
祝青园、褚旭阳、连云崧、孙道恒、侯亮、周伟、王凌云、肖望强 |
二等奖 |
49 |
公共卫生学院 |
能力导向,医理结合,教研相辅——新医科背景下分子影像学虚拟仿真课程体系改革 |
李子婧、雷照 |
二等奖 |
50 |
化学化工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三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
何宁、邵文尧、方柏山、王兆守、凌雪萍、王远鹏、卢英华、王海涛 |
二等奖 |
51 |
信息学院 |
引领新工科的高端软件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杨律青、洪学敏、廖明宏、王备战、郑灵翔、吴清强、刘昆宏、佘莹莹 |
二等奖 |
52 |
航空航天学院 |
思政导研下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协同聚力培养 |
刘暾东、邵桂芳、王颖、文玉华、谢怡、张飒 |
二等奖 |